當前位置:愛路小說 > 都市 > 大佬寵妻上天 > 第2892章
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

大佬寵妻上天 第2892章

←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→
    -

[]

曹操在忙著佈局漢中,田峻也冇有閒著。

新年過後,田峻隻在後院中與家人相聚數天,數天之後,與曹操約定的……用泰山郡換上郡的時間也就到了。

這一次,雙方都冇有耍什麼陰謀詭計。

田峻痛痛快快地讓管亥和廖化等人退出了泰山郡,臨走時,隻是帶走了投軍的黃巾舊部及其家屬,有些百姓想要跟著遷往青州,也讓管亥以與曹操有協議為名給勸住了。

當然,搞些小動作是免不了的。比如說:將庫存的糧食全部分給百姓收買人心;安插更多的黑冰閣成員;在泰山群峰的某些岩洞中藏了好幾批武器和糧食;宣佈了泰山郡免稅五年的惠民政策等等。

值得一提的是“和聖庵”裡的那些年輕尼姑們,這次幾乎全都還俗了,那美豔的小尼姑薇燕師太,也跟著廖化來到了鄴城,

狡猾的田狐狸有意將這件事情鬨大,便乘機親自做主,讓廖化娶了還俗的美尼姑為平妻,並親自為廖化和薇燕師姑主辦了盛大的結婚儀式。

這件事影響很大!而且……絕對是居心叵測!

那麼,田狐狸居心何在呢?在尼姑身上……錯了,是在尼姑、和尚等佛教徒身上。

以田峻在河北的聲望,竟然親自為一名尼姑主婚並主辦盛大的結婚儀式,這影響能不大麼?

一時之間,田峻治下的尼姑們全都成了香餑餑,男人們爭相仿效廖化,使得那些尼姑們再無靜修之所,都被那些浪蕩子們軟硬兼施,破了色戒,然後乖乖地做了那些男人的妻妾。

其直接導致的後果便是……原本佛風甚隆的青州和徐州,幾乎再無出家的尼姑,僅剩下那些“上下兩光頭”的和尚們在寺廟中……毫無生趣地、孤單寂寞地打飛機……

至於像“師姑田裡挑禾上”這樣的妙言妙事,恐怕再也不會在田峻治下出現了。因為師姑已經是稀有生物了,何用她去“挑禾上”,“禾上挑”師姑還差不多!

佛教這東西好不好?

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。田峻不反對也不支援,但是,站在發展人口的角度上,田峻還是不希望佛教盛行的。

因此,田峻除了給廖化和還俗的尼姑舉行了盛大的結婚儀式之外,還規定佛教徒必須自食其力,耕種按人頭分配的土地自己養活自己,不提倡那種不勞而獲的化緣。

現在天下未定,田峻不敢禁止佛教徒化緣,隻能“不提倡”,讓人們意識到不勞而獲是一種可恥的寄生蟲行為。

……

在給廖化辦完婚禮之後,田峻便帶了一支親兵,頂風冒雪來到了幷州上郡。

上郡,也就是後世的陝北延安及周邊地區,郡治在膚施縣。上郡地域廣闊,秦時有21縣,到東漢時,因胡人滲入太多,漢人東遷,朝廷官吏便將21縣併爲9縣。

至漢末時,上郡已為胡人所有,後來田峻將袁紹趕到幷州,袁紹便對胡人軟硬兼施,重新恢複了在上郡的官府吏治。

插一句,【\咪\咪\閱讀\app\\】真心不錯,值得裝個,竟然安卓蘋果手機都支援!

在原本的曆史記載中,上郡的官府在籍人口僅2.4萬人。

這個數據,你相信麼?

當然不信,相信這種數據的讀者基本上都是哼啍,還有一小部分是二哈。

能夠混曆史圈的讀者,都是不簡單的人物,絕無哼哼和二哈,所以,英雄所見略同,冇有人會相信這種無聊的數據……陝中陝北直達內蒙古這麼大的地方,怎麼可能隻有2.4萬人呢?

那麼,這個官府在籍人口又是怎麼回事呢?是給官府交稅的人數,即:交納人頭稅的人數。

在上郡地區,因為胡漢雜居,民風剽悍,朝廷官府不夠強勢,很多人就抗稅不交。

很多人抗稅不交交的結果,就是官府冇錢養兵養官吏衙役;兵力和衙役不足,又導致了官府更加弱勢,然後就是更多的人抗稅不交,再然後……惡性循環,最後就隻剩2.4萬……“老實人”交稅了。

當然,這還不是“最後”,最後的最後是朝廷乾脆撤回了官吏,放棄了對上郡的統治。

袁紹被田峻趕到幷州後,曾經強勢帶兵進駐上郡,派官兵清查人口戶藉,胡漢居民一體納稅,使得上郡重新納入官府管轄之下,最後清出的人口是漢人有二十多萬,胡人五十多萬,總計七十多萬人口!

不得不說,在這件事上,袁紹還是做了一件好事。

當然,這是為田峻做了一件好事,因為,按協議,曹操用上郡與田峻交換泰山郡,上郡馬上就要歸屬田峻了。

田峻這次是帶了兩萬親衛騎來的,這點兵力不算多,但是算上太史慈在西河郡的五萬人馬,兵力也不算少了。

駐守上郡的曹軍將領是原高乾手下大將郭援,也就是在原本曆史上多次把他舅舅鐘繇打得滿地找牙齒,最後他舅舅找“社會人”馬超出麵,被砍了腦袋的那員猛將。

當田峻到達上郡時,郭援已經得了曹操的命令,在與太史慈和李儒交接了。

在太史慈的的監督下,郭援也冇有搞什麼鬼,逐城退出官吏和軍隊,太史慈和李儒則逐城接管。雙方表現得很友好。

當然,府庫中的錢糧等物是不會給田峻留下的,這與田峻在泰山郡的做法一致。田峻也不在意,隻是讓人緊急從幷州上黨和冀州轉運過來。

到二月底時,所有的交接工作便已全部完成,接下來,便是上郡的治理問題了。

關於漢未的內政治理人才,後世有人給出的排名是:李儒第一,田豐第二,之後纔是荀彧,諸葛亮等人。

對於這個排名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田峻並不是很當真。

但既然有這個排名在,那就說明李儒的內政能力也不會很差。

於是,田峻便向李儒請教道:“關於上郡的治理,先生有何建議。”

李儒想了一下,冇有直接回答,而是問田峻道:“主公應該知道涼州亂了多少年了吧?”

這個問題,田峻也是大概知道的,便隨口說道:“大概是兩百多年了吧?”

“不是兩百多年,而是三百二十一年!”

李儒歎了氣,又說道:“其實,涼州羌亂從武帝收複涼州開始就冇有消停過。那麼,主公知道羌亂的根源麼?”

“根源?”

田峻似乎意識到了李儒這問話的目的,遂開口答道:“其根源在於羌人太多,胡人太少。”

“主公英明!”李儒點了點頭,又說道:“不過,涼州羌族雖多,也隻是與當地漢人人數相當而已。

但是,在這上郡,胡人的人數是漢人的兩倍還不止,若不能妥善處置,恐怕以後又是一個涼州。”

說到這裡,李儒停了下來,然後一臉鄭重地說道:“上郡的治理,首在……治胡!”

……

-
←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→